業內人士認為,應出臺關于雞肉等級標準,使消費者能夠對肉雞品質進行區分和選擇,使養殖戶得以實現優質優價,增強飼養優質雞的信心。
網絡上也有不少關于土雞真假的討論。一位網民以親身經歷告誡大家:市場上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土雞,“這年頭在農村養二三十只雞鴨算多的了,如果有人說養土雞一兩百只,那是在農村用飼料圈養的,并不是真正的土雞。”
在超市,記者看到了標明“新鮮土雞”的雞每500克售價13.9元。記者聯系上了供貨商李先生。他說:“之所以稱為土雞,應是大眾認可的吧,并不是我編出來的,吃的時候應能感覺出來吧。我公司的人到各地收購各類品種的雞,如果農戶有養土雞,我們也會收購。農戶應不會買飼料吧,只是用剩飯菜喂雞,也是放養的,所以應是土雞吧。”
一家以“土雞煲”為特色菜的餐廳經營者說:他們所供應的土雞,實際上是經過“短期培訓”后才“上崗”的——他們先是從市場上買來普通的肉雞,再將這些雞散養半個多月,經過一段時間的“健身”運動,就可以當作土雞做成煲賣給顧客。
市農業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在廈門,以接近傳統方式養雞的養殖場極少,同安的生態農業園是一家。
在海拔300多米高的同安這家生態農業園,記者看到,山上長滿牧草、野花、果樹,雞在四處奔跑覓食。“這里每年出產的10000多只雞都是以蟲子、玉米、豆渣等原生態食品為主食的,而且生長周期在200天以上。”“園主”汪添法先生肯定地說,他的雞一定是土雞,因為他給它們吃的都是天然食品——為了給雞增加微量元素,汪老先生甚至在雞舍頂上堆放海蠣殼,雞可隨時飛上去吃,以補充鈣質。
汪添法算出養一只成年土雞應當付出的時間和成本:一只土雞要養到成年得花上200天以上,每天要吃100克的綜合飼料(以豆粕、玉米、麥皮等天然食品為主),按每50克0.1元算,200天就得40多元,再加上其他一些費用,一共得要60多元。“這么一來,市場上那些每500克賣10多元錢的‘土雞’怎么養得出來?”
汪老先生說,在旅游景點買到的土雞,往往不太純正。道理很簡單:游客多了,消費的土雞也多,而農戶散養土雞,需要時間,量也不會很大,一時半會哪有那么多土雞?
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廈門)陳主任告訴記者,目前國家并無關于土雞的標準。土雞,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并沒有絕對概念上的土雞。國家目前只有關于無公害雞肉的標準,并正在推行這一標準。但也沒有要求所有上市的雞肉都要達到無公害標準,只是要求不要有違禁藥品,要達到相應的衛生指標。
汪添法認為,僅有“無公害雞肉標準”太簡單了,我國應出臺雞肉等級標準。肉質好的雞或者說“土雞”飼養時間長,飼料吃得多,一年能賣出去的數量少,如果沒有評定標準,被魚目混珠,勢必打擊養殖戶的積極性,消費者也難以吃到物有所值的優質雞。如果雞肉分等級、品牌,確定達到什么樣的標準才能稱為土雞,消費者就可以進行選擇,可以選擇花較少的錢吃肉質不好的雞,也可以選擇花較多的錢吃肉質好的雞。
汪添法說,如果由他給土雞下標準,應該是這樣的:來自中國農村的品種;散養,生活在無污染的環境中;吃天然五谷雜糧等原生態食品;飼養周期在200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