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廣州市農業局在全市近郊蔬菜生產質量安全通報會上通報,污水菜生產用水有問題,但蔬菜質量安全無虞。
上周,本報記者走訪了位于車陂棠東工業區附近的菜地發現,“污水菜”生長依舊旺盛。昨天,廣州市農業局召開全市近郊蔬菜生產質量安全通報會。市農業局副局長梁達波介紹,上周四,廣州市農業局再次對車陂村的蔬菜產品進行了重金屬殘留抽檢,檢測結果全部合格。
據了解,對于天河區車陂村的蔬菜生產,2008年,廣州市農業局曾抽取了15份蔬菜產品作為樣本,進行農藥殘余檢測,天河區農業局也抽檢了20份。兩次檢測結果表明,“車陂村的蔬菜產品,是符合農藥以及重金屬殘留兩項蔬菜安全質量標準的”,梁肯定,同時透露,廣州市農業部門還對白云、海珠等市區近郊原有的污水蔬菜種植地也進行了檢查,檢查結果表明:水有問題,但蔬菜合乎質量安全標準。
在通報會上,市農業局同時表示,為解決城市近郊區污水種菜問題,從2007年起,市財政就已經安排專項資金,將近郊菜地逐漸向遠郊轉移。3年來,市財政已共安排了800多萬元補貼,轉種了2000多畝非食用性作物,特別是在荔灣區、芳村區,絕大多數近郊菜地已轉種成花卉苗木。
“廣州市蔬菜總體合格率達到98%”,市農業局負責人還表示,從全市整體蔬菜質量監控來看,目前廣州市蔬菜產品抽檢合格率位居全國前列。
專家:質檢還應考慮細菌含量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曾玲介紹,農藥殘留和重金屬殘留指標,是蔬菜質量安全指標中的兩個,但如果考慮到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就還要考慮到細菌含量指標等其它衛生方面的質量指標,目前對蔬菜質量檢測的標準相對比較單薄。“污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蟲子以及人糞蟲卵等,這些有害物質,很有可能附著在蔬菜表面”,曾玲稱,這些危害物質耐污耐熱能力通常極強,一般難以洗凈煮殺,人吃了之后很容易引發胃痛、腹瀉等腸胃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