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民國大菜的復興,這兩天南京又有一個老字號復號了。4月22日,夫子廟大石壩街的“迎水臺”開始試營業,“重生”后的迎水臺發掘和恢復了百年老南京面的吊湯、制面和制澆的系列工藝,創新了較多適合現代人輕油、輕糖等口感的面澆頭。而且,嚴格禁止使用任何添加劑、香精、味精等人工合成物。
與此同時,南京第二批市級非遺正在申報中。一批南京傳統“名吃”六合牛腩、京蘇大菜、雞鳴寺素食、洪藍玉帶糕都在申報名單中。一時間,現代南京人“越吃越懷舊”、“越吃越有文化”。
重生
老茶館“迎水臺”民國時很風靡
俗話說,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民國時期的夫子廟鼎盛時一共有30多家茶館,其中迎水臺是其中最富盛名的一家,茶館比較大。”據說當時南京的茶館,堂倌的沖茶技術堪稱一絕,堂倌右手執太平府大銅壺把,在離桌面三尺左右的高處,對準茶盅傾注沸水,只見壺嘴猛一向下,再向上一翹,茶盅剛好九成滿,不多不少,恰到好處,且無一滴水灑落下來。
關于“迎水臺”,老南京、民俗專家王涌堅說沒什么印象,倒是在《白門食譜》有一段記載。據民國金陵女子大學著名教授張通之的名作《白門食譜》記載:“迎水臺,緊依利涉橋,卻丁家簾前咫尺。一灣碧水,時載歌聲而來。登此臺品茗,亦大佳也。而主人又善治油酥餅,餅厚而酥,以豬油煎成,味香而面酥,油滋而不膩,與道署街之教門館以麻油煎餅薄而脆者,同為美品,皆能教人食不厭也。”
“老的迎水臺店址在桃葉渡附近,據說,茶館名字寓意是‘遇水則發’。當時,迎水臺的老板家中有一只雀王,因此早晨,喜歡遛鳥的南京人都會到迎水臺來喝茶、逗鳥,比一比看看究竟是誰家的小鳥更厲害。”秦淮人家酒店管理公司總經理萬啟明說,遺憾的是,迎水臺后來關門歇業了,老板也不知蹤跡,當時的廚師、后人都沒有尋找到。
一絕“油酥餅” 將改良后重生
重生后的“迎水臺”和秦淮人家面對面,旁邊便是金陵春。可能是才開張,店內人氣并不旺。雖然是正午飯點,但店內食客零星得很。萬啟明說,這個地方原來是游戲機廳,今年重新裝修后,確定復活老字號“迎水臺”。店堂內布置成民國風,有幾分古樸。殿堂內一左一右放了兩個非常大的青瓷缸,食客們可以隨意喝茶,都是免費的。萬啟明笑著說,這幾天已陸續有游客專門過來喝茶,“歡迎大家來喝茶,我們曾到北京老舍茶館取經,如今老舍茶館內依然有5分錢的茶水,很難得。”
花生芝麻條、京果、桔紅糕、蜜麻花、蜜三刀……這些傳統的小吃,食客都可以隨意點,8元~16元不等,現場一位老南京看到花生芝麻條,頓時覺得親切。不過,《白門食譜》中提到的“油酥餅”店內暫時沒有。主廚戴勁松解釋說,恢復“油酥餅”不難,但是,民國時期的吃法和現代人們的吃法已經大不同了。“民國時期,迎水臺的油酥餅是供給勞工們吃的。當時,迎水臺周邊有很多的勞工,他們到茶館后點油酥餅,主要是用來充饑的。”戴勁松說,民國時期的油酥餅用豬大油煎炸而成,重油重鹽,圓厚很抵飽。但是,現在人們的飲食習慣悄然發生變化,那種重口味的食物已經不受大眾歡迎,完全按照老法制作不一定被接受。
“未來,我們也有可能要恢復油酥餅,但做法肯定要改良,首先,不是煎炸的而是烘烤的。”戴勁松說。
老法做面 湯要熬10多小時
重生后的迎水臺除了茶水外,面食是主打。萬啟明說,為了“討好”南京人口味,萬啟明帶著戴勁松等人到無錫、蘇州進行了考察。“老南京人喜歡吃粗面,但我們走訪了無錫、蘇州的大廚以后認為應該是粗面、細面都有;老法制作的南京面是紅湯,考察以后,我們特意制作了兩種湯,既有白湯,又有紅湯。白湯清爽,紅湯口味相對重一些。”
說起面條,戴勁松說,既然是老字號重生,店內的面食當然都是按照老法制作的,但又有改良的地方。比如湯就是按照老法制作的,沒有任何味精、雞精。一大鍋湯要熬上10多個小時,取材為20斤豬大骨,3只草老母雞,2斤生姜,5斤蔥……這樣熬出來的湯看上去白白的很清爽,不油膩。戴勁松說,這樣的湯其實也是多次實驗,品嘗后才得出的。
而面條也都是戴勁松他們自己親手制作。現場,戴勁松端來一大碗老法制作的細面,白湯看起來乳白色,喝上一口,有鮮味而不油膩。“吃了我們這里的面,不覺得苦,也不覺得干燥,真的是按照老法制作的。”這樣的一碗面底賣6元,如果加上雞絲則加一塊錢,“準飽。”
除了面底外,還有澆頭,清炒蝦仁、紅燒排骨、蘇式熏魚、外婆素什錦、鹵香菇、雪菜冬筍……最讓萬啟明得意的是蘇式熏魚,他說,制作熏魚的廚師是專門挖來的一位老廚師,這位廚師制作的熏魚香甜,細細品嘗有一種淡淡的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