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飯以及面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它是既經濟又能直接轉化的熱量營養。我們華夏民族從古至今一直是把米飯以及面食作為必要的食物,一個民族的飲食生理習慣和營養吸收規律,不是一兩代人就能輕易地將它改變過來的,它需要經歷上萬年的生命演變的過程從而形成的。
從人體的物質結構來說,人體以及身上的器官99%是由水組成的,碳水化合物正是我們身體所需的主要“基礎原料”。再從消化學的角度來說,在合理的飲食中,一天人所需要的總熱能的50%至60%來自于碳水化合物。米飯同菜中的大魚大肉相比,要容易消化(消化食品)得多,飯也有著其他營養成分不可代替的必需性。主食一般都有味淡的特征,除此之外就是米飯本質的清淡的香氣。為什么我們一輩子吃米飯都吃不厭,然而大魚大肉連續吃上三天就要倒胃口呢?這是因為大魚大肉味重、色重,并且重油(油食品),吃多了,腸胃會產生極大的反感和刺激。人過多或過量地攝取豐富的菜肴,就會給腸胃造成極大的負擔。
長期吃含有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的菜,對身體健康極其不利。有些人認為,多吃蔬菜不是壞事,但是蔬菜是“吃”油的,許多蔬菜(蔬菜食品)是用過多的烹調油炒成的,有的菜就像泡在油里。這樣吃下去,就容易得高血壓(血壓食品)、心血管病和肥胖病。
營養學家也不贊成絕對的“吃飯,少吃菜”的觀點。提倡主食與副食科學合理地搭配,米飯、蔬菜、葷菜和水果(水果食品),當然主食要占絕對的比重,此外,還要看每個人所處的生長階段。青少年正在長身體和骨骼階段,活動量也大,主、副食搭配比例是有其年齡特點的;但是,老年(老年食品)人主、副食搭配的比例就不同于青少年(少年食品)。
現在,腸胃病的患者比過去有所增加,特別是青少年的患病率趨向于低年齡化,這跟許多獨生子女在家被寵盲目的“瞎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