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是我縣蔬菜主栽品種,一年四季均有種植,常年栽培面積在600hm2以上,占全縣蔬菜面積的5%左右.茄子綿疫病是茄子上最重要病害之一,福建省上杭縣常年在4月中旬開始發病到9月底結束,期間有二個發病高峰(5月至6月中旬,8月下旬至9月中旬)以前一個為重,第二個峰發病輕重主要決定于期間臺風和雷降雨天氣。近年來年因氣候等原因綿疫病發生較嚴重,給我縣菜農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現將茄子綿疫病大發生原因簡述如下,供參考:
1.多年連作,田間殘留菌源多,為綿疫病大發生提供了菌源保證
上杭縣臨城鎮、古田鎮、蛟洋鎮等為我縣蔬菜主產區,歷年種菜面積大,復種指數高,加上許多菜農把茄子、番茄、辣椒、馬鈴薯等連作或鄰作,產地菌源充足,田間菌源的積累,為病害大發生提供了菌源保證。
2.主栽品種抗性喪失,種植過遲,適逢雨季,為綿疫病大發生奠定了基礎
據調查我縣許多菜農選用產量高、熟期早、果型細長、茄色紫紅的“閩茄一號”“閩茄二號”作為主栽品種,多年種植品種抗性喪失,也是綿疫病大發生一個重要原因;有的農戶12月下旬后至1月播種,其結果期剛好遇上4-5月雨季,也為此病大發生提供了條件。
3 .氣候條件適宜,是綿疫病大發生首要原因
上杭縣常年4-5月適溫高濕為綿疫病大發生提供了保障。據縣氣象局資料分析,4月-5月份、降雨量多、月雨日達到85%、相對濕度95%以上、月平均氣溫23-25℃,在這種適溫、寡照、多雨、空氣潮濕的氣候條件下有利于病菌侵染、繁殖,為綿疫病大發生創造了必要條件,成為我縣茄子綿疫病大發生首要原因。
4.栽培管理粗放、種植過密、種植地排水不敞,加重了綿疫病的發生
由于歷史的原因,菜農在蔬菜收獲后往往把殘渣、枯枝、落葉丟在菜園地角,許多菜農把摘下的病茄隨意丟在田埂、地角、水溝里,粗放栽培管理為病菌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有的農戶種植過密,每畝種植1800—2000株,田間通風不良,保護地放風不及時,濕度過大;有的低洼地排水不敞或土質粘重,這些均加重了綿疫病的發生。
5.沒有對癥下藥,防治不及時也加重了綿疫病的發生
沒有選準農藥,有的農戶選用“5%井崗霉素水劑+50%雷多米爾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百福可濕性粉劑”等,農藥使用不對路,造成防效下降,有的農戶因下雨錯過防治適期,加重了綿疫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