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消化道里塞滿的是細菌,而不是食物;占糞便一半重量的也不是食物殘渣,而是細菌。在美國聯(lián)邦政府發(fā)起的“人體菌群方案”中還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它們不只改動了微生物的研討前景,把菌群看成人體的一部分,也是一種全新的對待人類的方式。
【GINA KOLATA/文 綿羊c/譯】細菌多年以來不斷身負惡名。它們是感染和疾病的罪魁禍首,是要洗刷潔凈、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壞家伙。但是如今研討者們細致研討了另一類細菌,這類細菌對人的安康與疾病可能有著比壞細菌更重要的作用,它們就是人類體內(nèi)和體表的100萬億好細菌。
人體的100萬億好細菌的作用
人們對這些好細菌知之甚少。它們對人體來說必不可少:協(xié)助身體消化食物、合成某些維生素、構成保護層對立致病細菌。但安康人身上的好細菌是什么樣的?它們在人與人之間又有多大差別呢?
在美國聯(lián)邦政府新發(fā)起的一個叫做“人體菌群方案”(Human Microbiome Project)的 5 年科研項目中,來自 80 個不同機構的 200 名科學家從近 250 個安康人身上采集了細菌,并測定了這些細菌的基因組成。這個方案常被拿來與“人類基因組方案”相比較。
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的細菌品種遠超他們的想象——每個人身上都有上千種細菌。而每個人身上的一切細菌,也即菌群,跟其他人的都不一樣。更讓科學家們吃驚的是,他們還在其中找到了某些致病細菌的蹤跡。但這些致病細菌乖乖地與鄰居們調(diào)和相處,并沒有致人生病,以至沒有借機向外傳染。
想要深化理解好細菌沒那么容易
這些研討結(jié)果發(fā)表在了6月13日的《自然》和《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旗下的3本學術雜志上。這個范疇的整個研討前景也許就此改動。這個研討“太棒了”,參與這一項目的普林斯頓大學微生物學家邦妮·巴斯勒(Bonnie Bassler)說,“這些論文象征著我們對影響人類安康的細菌的理解向前進了一大步。”
巴斯勒博士補充道,直到不久前人們都以為人體菌群中的這些細菌只是在人身上“搭個便車”。關于它們的研討很少,微生物學家解釋說,因為想要深化理解它們并不容易。這些細菌非常好地適應了人類的體表和體腔環(huán)境,適應了在不同細菌的包圍下生存,因此很難在實驗室條件下培養(yǎng)。即使它們在實驗室條件下成功存活,這種與人體完全不同的環(huán)境也往往會改動它們的行為習性。只有在比較便宜快捷的基因測序方法問世之后,研討者們才有了研討這些細菌是何品種的可能。
DNA序列檢測其實跟過去使用顯微鏡所起的作用相似,參與這次人體菌群方案的研討者之一、哈佛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的柯蒂斯·哈頓哈烏爾(Curtis Huttenhower)這樣解釋。這種檢測手段可以讓研討者們通過細菌本身的一些獨特DNA鑒別出本來難以發(fā)現(xiàn)的細菌品種。
這個研討還可以幫我們建立衡量菌群是否安康的標準,有助于更好地研討抗生素如何破壞人體內(nèi)的微生物環(huán)境,以及菌群復原需要多長的時間。
某種意義上人主要由微生物組成
近年來,研討者們開始在小型的研討中分析菌群,并逐漸發(fā)現(xiàn)了它們的重要性。這些細菌的存在不但可以幫人保持安康,也許還可以解釋為什么不同人對藥物的反應如此不同,以及為何當疾病來襲時有人很快中招,有人卻安然無恙。人體菌群的破壞被認為可能與一些慢性病,以及腸易激綜合征、哮喘等癥狀,以至肥胖癥有關。斯坦福大學的微生物學家大衛(wèi)·雷爾曼博士(Dr. David Relman)說,人就像珊瑚一樣,“是不同生命形式的集合體” 。
美國國家癌癥研討中心癌癥預防小組的主任巴尼特·克雷默博士(Dr. Barnett Kramer)卻有另外的看法。他說,某種意義上人主要由微生物組成。對人體內(nèi)的菌群而言,“我們可能只是個包裹”,他補充道。克雷默博士并未參與這次的研討項目。
自然分娩的嬰兒細菌來自于母親陰道
這些微生物從人一出生就開始生長,人體菌群方案的項目主管麗塔·普勞科特(Lita Proctor)說道。當嬰兒經(jīng)過母親的陰道時,就從母體的陰道菌群中獲得了細菌。“嬰兒就是微生物磁石,”普羅科特博士說。在出生后的兩到三年中,嬰兒的菌群漸漸成熟壯大,同時他們的免疫系統(tǒng)也日趨完善,懂得鑒別這些微生物是有益的,不去攻擊它們。
普羅科特博士補充說,經(jīng)剖腹產(chǎn)手術出生的嬰兒則會擁有不同來源的菌群,但隨著菌群的逐漸成熟,這種差別性是會否不斷存在尚屬未知。盡管這些細菌個頭很小——在體積上它們只能達到一個人體細胞的1/100 - 1/10,但成年人的體內(nèi)卻攜有1 - 2.5千克的細菌。消化道尤其受細菌偏愛,被它們住得滿滿的。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