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為了盡力體現葡萄酒的品位,商家可謂絞盡腦汁,在葡萄酒的等級上大做文章,大師級、珍藏級、A區、B區等等應運而生。即便是葡萄酒的鐵桿粉絲,要想從五花八門的等級中看出點名堂,可能也有難度。“看到這些紛繁復雜的等級,真不知該如何下手選購。”不少消費者都有這樣的感嘆。
專家揭秘
現行等級劃分難示品質
葡萄酒的等級劃分真的就能區分出其品質的高低嗎?答案是否定的。由于我國尚缺失對葡萄酒質量分級劃分的制度,目前在市場上常見的等級劃分,大多是企業自行建立的,不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
葡萄酒級別不一口感相同日前,據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報道,三位國內頂尖評酒專家選擇了同一品牌分別標注為大師級、特選級和優選級的三款葡萄酒進行了品質評價,按照這個品牌的分級體系,大師級是最高等級,特選級為中間等級,優選級為最低等級。按照國際通行的葡萄酒品質品評方法,記者首先請三位專業評酒師對這三款葡萄酒進行品評打分,為了保證結果的公正性,記者將三款酒裝入了同樣的酒套。評酒師的品評結果讓人大吃一驚,不同等級的這三款酒的品質沒有明顯區別。
為了印證評酒師品評的結果是否正確,記者又把這三款葡萄酒送到實驗室進行測試。根據分析的結果來看,專家得出了和評酒師品評結果完全相同的結論,標注為不同等級的這三款酒沒有明顯區別。專家認為這個品牌的葡萄酒品質等級劃分比較混亂,沒有如實地反映出葡萄酒本身的真實品質水平。
暫無統一質量分級標準“就葡萄酒這種商品而言,中國尚缺失對其的質量分級制度。目前在市場上常見的等級劃分,大多是企業自行建立的,不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國家葡萄酒質檢中心實驗室楊先生一語中的。
目前國家對葡萄酒的質量分級只有合格與不合格,在合格的葡萄酒里沒有進一步的等級劃分。這就為消費者選擇葡萄酒產品造成了很大的困惑———產品的名目繁多,價格差距又很大,讓消費者眼花繚亂,無從下手。
葡萄酒質量分級制度的缺失也給生產企業留下了可以炒作的空檔,企業紛紛推出了自己的質量分級。常見的有產區分級、年份分級、酒莊分級、樹齡分級、綜合分級等。西部企業在采用產區分級時,往往用的還是大產區的概念,如賀蘭山東麓產區、武威產區。東部的企業已經將產區分級具體化、細化到南王山谷、A區、B區、S區這樣的小產區。
至于采用年份劃分,1992,1995,1998,十分明了。在國家對葡萄酒的質量分級只有合格與不合格的情況下,年份酒大行其道。雖然現在國家標準對年份酒進行了規范,但依然不妨礙年份分級作為企業鐘愛的產品質量分級規則。
而酒莊酒在表明葡萄出處的同時,也作了葡萄酒質量等級的代言,市場上酒莊酒等同于優質高檔酒。然而,在中國,從長城、張裕到小酒廠,有酒莊實體或者沒有酒莊實體,幾乎個個生產酒莊酒。
無可否認,產區、年份、酒莊、樹齡等條件,跟葡萄酒的質量都有著很直接的關系。然而,都不是構成優質葡萄酒的唯一條件。并不是這個年份好,葡萄的質量也就好,還要看樹齡是否達到最佳生長年齡,還要看產區,以及釀造工藝等,采用單一的質量劃分標準,更像是概念的炒作,對于提高中國葡萄酒的質量,幫助消費者選購葡萄酒產品,并無太多益處。
國內葡萄酒難登大雅之堂同時,中國農業大學葡萄酒科技發展中心主任黃衛東表示,現在市場上所謂解百納的葡萄酒,它的品種不清晰,產區不清晰,如果按照傳統世界國家的分級標準來說,這樣的葡萄酒頂多是一個日常餐酒的水平,就是最低層次的我們日常餐酒的水平。
記者調查
葡萄酒分級五花八門
記者調查發現廠家分級各不一樣在成都市雙橋子一超市內的紅酒銷售區,貨架上的葡萄酒還真不少,張裕、長城、王朝等品牌比比皆是,讓人目不暇接。輪到選葡萄酒了,記者才發現,要想在這么多產品中,一眼看出哪個產品品質更高,還真不是那么容易。
長城干紅的葡萄酒,等級有“四星”、“五星”,星級越高價格越貴。還有“A區”、“葡園B區”
另外,其他葡萄酒品牌,更有按照“樹齡”分的A級、AA級等。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張裕葡萄酒評級的方法,是企業采用所謂的“綜合評定方法”。這種評定方法包括了原料質量、工藝條件、陳釀設備等因素。而樹齡分級則是以樹齡作為劃分依據,通常用樹齡命名酒品。但當記者問道具體采用什么原料、工藝時,這位銷售人員也說不清。
如此一來,單憑從葡萄酒的等級上劃分上,就能夠真正區分出葡萄酒的優劣嗎?記者不敢恭維。
制止亂象
將擬定葡萄酒等級劃分標準
據朱濟義透露,為了讓國內葡萄酒能夠走上正軌,也為了讓消費者選購起來不費勁,國家葡萄酒質檢中心正聯合國內葡萄酒龍頭企業,醞釀起草既和國際接軌又契合我國行業情況的標準,從紅酒原料產區、品種、產量控制等8項大指標,對不同級別檔次的紅酒作出劃分,讓酒標科學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