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黨中央的號召言猶在耳。然而,我國在糧食上存在的浪費現象觸目驚心。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國家糧食局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生產的糧食中有35%被浪費,其中餐桌外的浪費就高達700億斤,大致相當于2億人一年的口糧。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糧食是人類的生存之本、發展之基。雖然,我國糧食播種面積、糧食產量穩步增長,我們再也無須為溫飽犯愁。但是,請不要忘記,在這個世界上,還有8億多人在忍受饑餓和營養不良,每年約有500萬五歲以下兒童死于和營養不良相關的疾病。而且,就在我們的身邊,也并非家家富足。浪費糧食,并非只是關乎經濟利益得失的小事。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每一粒糧食都是大自然的恩澤,無不凝結著勞動者辛勤的汗水。不尊重勞動、不敬畏糧食,釀成的苦酒必將由自己品嘗、結出的惡果必將懲罰到人類自己。珍惜每一粒糧食、節約每一粒糧食,養成自覺抵制浪費的良好習慣,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節約是美德,節約是品質,節約更是責任。節糧愛糧關鍵在行動,決不能僅停留在口號上。每一個人都應當主動參與,唱響“愛糧節糧”的主旋律。樹立勤儉節約光榮,奢侈浪費可恥的觀念,把節儉當做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從眼前抓起、從身邊事做起,提倡文明用餐、理性消費,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崇尚節約,惜糧如金”、“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做節糧愛糧理念的傳播者、實踐者和“守護神”。
“為政之要,曰公與清。成家之道,曰儉與勤”。愛糧節糧,并不需要人們投入太多的精力、做出太大的犧牲,有時不過是一念之間、或者是舉手之勞,但它卻最需要人們養成習慣,需要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自覺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