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食堂蔬菜配送中心
推薦 牛奶和食物混合后有沉淀味兒變苦都無害
發布時間:2017-01-11 發布者:首宏蔬菜配送中心 所屬類別:食譜推薦
牛奶和食物混合后有沉淀味兒變苦都無害
時間:2016-06-04 13:00 來源:安康飲食網 作者:營養師 點擊:次

牛奶和食物混合后有沉淀味兒變苦都無害
a
沉淀是蛋白和水“分道揚鑣”了
牛奶和很多食物搭配都相當美味,但是,很多網友表示,牛奶和某些食物相遇時,可能會呈現一些有點恐懼的現象。于是,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問題:“牛奶和木瓜一同打漿,放一會兒會凝固,滋味很苦,是有毒嗎?”“把獼猴桃加到酸奶里拌,滋味變苦了,不知能否有害?”“橙汁加牛奶會看到沉淀,有毒嗎?”“咖啡和紅茶加奶之后,為啥杯子里會呈現細細的‘豆花’?”
其實這些問題,都要從牛奶中的蛋白質說起。
固然主要成分是水,但牛奶當中的關鍵成分還是蛋白質,其中比例最大的是酪蛋白,占到牛奶總蛋白質的80%。
酪蛋白家族主要由αs-、β-、κ-三兄弟構成,它們在鈣離子和磷酸鹽的協助下,團結在一同,以酪蛋白膠粒的方式存在于牛奶中。其中比擬“厭惡”水分子的αs-酪蛋白和β-酪蛋白構成內核(亞基),而和水分子關系融洽的κ-酪蛋白則會在最外部構成一個“殼”。這樣就讓一個個的酪蛋白膠粒和大量的水“和平共處”,牛奶看起來是平均的。假如遇到一些不利的條件,毀壞了這個酪蛋白膠粒的穩定性,牛奶酪蛋白和水“分道揚鑣”,就會呈現蛋白質“抱團”沉淀的現象。
牛奶加水果為什么會變“豆花”?
這是由于水果太酸啦!正常狀況下,牛奶本身的ph值為6.6,此時酪蛋白膠粒很安穩。但水果、果汁、可樂、醋等酸性食物,ph值都很低,把它們參加牛奶之后,會使酪蛋白膠粒中的鈣和磷酸鹽逐步“脫離集體”。當ph低到酪蛋白的等電點(ph4.6)時,酪蛋白所帶的電荷最少,親水性嚴重下降,鈣離子和磷酸鹽也大批離開,酪蛋白膠粒的穩定結構被打破,于是就呈現了“豆花”樣的沉淀。
固然這一過程會影響美觀和口感,但不會阻礙牛奶蛋白的消化吸收。由于還有更厲害的胃酸在等著呢!胃酸的酸性遠遠高于果汁,所以只要把牛奶喝進胃里,早晚都得變成“豆花”狀態。
除了水果外,我們常喝的奶茶、牛奶咖啡等,其實也有著很多細小的絮狀沉淀。這是由于咖啡、紅茶、可可等食物中,除了有機酸之外,還含有豐富的單寧,它會和蛋白質以疏水力和氫鍵等方式發生結合。吃到口腔里之后,它們和口腔黏膜蛋白質發生反應,就會產生“澀”的感覺。加到牛奶中之后,則和牛奶蛋白質發生反應,產生“絮狀物”。這個沉淀反應確實會稍稍影響牛奶中蛋白質和鈣的利用率,但奶里面的蛋白質和鈣太多了,單寧物質相對數量較少,不可能把所有的蛋白質和鈣全部結合掉。而且,產生的絮狀物并沒有什么毒性。畢竟人類喝奶茶、加奶咖啡、拿鐵等飲料,也喝了好多年了。
在牛奶的各種沉淀現象中,最討喜的應該是和酶的相遇了,我們常見的奶酪、姜汁撞奶、木瓜撞奶等,都少不了蛋白酶的功勞。各種微生物和動植物所產生的能夠構成奶凍的蛋白酶,也稱為“凝乳酶”,在ph和溫度等條件適宜時,會將κ-酪蛋白從特定的地方切斷,變成副κ-酪蛋白。這樣,失去了外殼保護作用的酪蛋白膠粒,會由于疏水作用互相牽手而逐步凝聚。最終,在鈣離子的協助下,αs-、β-,以及副κ-酪蛋白,共同構成了不溶性的凝凍狀態。要想讓凝凍細膩,口感美好,必須精確地控制蛋白酶的活性和凝聚的速度。所以要做好一碗姜汁撞奶,奶的溫度、姜汁的新鮮度(蛋白酶活性)、牛奶的蛋白質濃度、姜汁和牛奶的比例等,都是很重要的細節。
b
滋味變苦是酶在作怪
講完了沉淀,再來說說滋味。網友們反映,牛奶加了木瓜或獼猴桃后,會產生苦味,其實這是蛋白酶搞的“惡作劇”。獼猴桃、木瓜、菠蘿、芒果等水果中,含有較多的蛋白酶,特別是不太熟的獼猴桃,酶的活性相當可觀。
假如在做肉類美食時,先用這些水果泡一泡肉丁,能夠起到一定的嫩肉效果,但對于嘴巴和牛奶來說,和這些蛋白酶親密接觸時就不那么愉快了。吃生獼猴桃和菠蘿時,有“扎嘴”的感覺,是由于酶分解了口腔黏膜的蛋白質造成了痛感。把這些水果放進奶中,假如不是馬上吃掉,而是過半個小時后再吃,那么由于這些酶會迅速分解牛奶中的蛋白質,生成一些帶有苦味的肽類,會讓牛奶的滋味變得難以下咽。同時,牛奶也可能會構成凝凍狀——剛才已經說過凝凍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