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作為一種古老又美味的水果,已陪伴中國人走過了三千多年的漫長歲月。放眼全球,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梨生產國,鮮梨產量占到世界總產量的七成。那么,中國梨產業的發展現狀究竟如何?在國際市場的貿易表現又怎樣呢?

中國擁有豐富的梨種質資源,現存品種資源約3000種。傳統栽培品種主要有酥梨、鴨梨和雪花梨。近年來,我國陸續育成了“早酥”“皇冠”“玉露香”等180余個新品種,早、中、晚熟品種的結構逐步得到改善,梨鮮果的采收期延長了近兩個月。再結合貯藏保鮮技術,梨鮮果已基本實現了周年供應。
中國梨的種植分布十分廣泛,主要產區包括河北、新疆、河南、安徽、山西、遼寧、山東和陜西,這些產區的梨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七成以上。
從2000年到2023年,由于結構調整等因素,中國梨的種植面積總體呈逐年小幅下降趨勢,從101.5萬公頃降至91.0萬公頃。不過,得益于科技的發展、品種的優化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梨的總產量持續增長,從841.2萬噸提升到1985.3萬噸,年均增長率達4.7%。
中國不僅在梨的種植規模和產量上長期位居全球首位,還是世界第一大梨出口國。2023年,我國梨的貿易總額為6.6億美元,其中出口額6.3億美元,進口額0.3億美元,貿易順差6億美元。2000 - 2023年,中國梨出口額總體呈穩步上升態勢,2020年達到最高值7.5億美元,隨后略有回落;中國梨進口額則呈現波動上升趨勢,近三年漲幅較大,年均增長率為39%,主要是為了進口不同品種以滿足市場需求。
中國梨產品遠銷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鮮梨是主要的出口品類。2023年,我國鮮梨出口的前三大市場依次為印度尼西亞、越南和泰國,出口額分別為1.4億美元、1.2億美元和5336.0萬美元。
中國鮮梨的進口來源較為集中。2023年,中國鮮梨主要從7個國家和地區進口,比利時是中國最大的鮮梨進口來源國,進口額達1007.4萬美元,占進口總額的30%;其次是智利,進口額為917.5萬美元,占進口總額的27.4%;南非、荷蘭和新西蘭分別以800.4萬美元、242.2萬美元和233.8萬美元位居第三至五位。
中國梨產業在過去二十多年中取得了顯著的發展和進步,但與生產規模相比,出口量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今后,可以從產業提升、市場開拓和品牌建設等方面著手,爭取在國際貿易市場上獲得更大的份額。
一是提升梨產品品質。技術應用對品質提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果園的平均綜合機械化率不超過30%,梨果機械分級商品化處理能力占果品總產量不足5%。建議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資金投入現代化農機的研發與推廣,提高生產效率,推動產業升級。同時,增強梨精深加工技術的創新能力,逐步推出各種受國際市場歡迎的梨產品。
二是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場。我國梨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市場,建議進一步加大國際市場的開拓力度,瞄準巴西、西歐、中東等果蔬需求較大的國家和地區,以中國國家農業展團的形象“組團出海”,參加境外展覽展會、推介活動等,加強與國際市場的交流對接,提高中國梨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是打造梨果國際品牌。目前,國內已成功打造“隰縣玉露香梨”“碭山酥梨”“庫爾勒香梨”“萊陽梨”等多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下一步,要深入挖掘品牌的優勢特色,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產品質量和包裝水平,主動與國際農產品市場接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