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賽拳頭大小,葡萄也變得像乒乓球,沒熟的西瓜居然都會炸裂……這些都被和“膨大劑”扯上了關系,相關內容最近在網上熱傳,有網友稱,“水果個大但口感不如從前,其實都是膨大劑惹的禍。”那么,事實真是如此嗎?
正確使用膨大劑對人體無害
目前,正是水果大量上市的季節,有不少網友反映“聽說一些水果使用了膨大劑,不知是否安全”。記者以“膨大劑”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類似“水果使用膨大劑還能吃嗎”“水果膨大劑對人體有何危害”的帖子在網上比比皆是。
據了解,“膨大劑”屬于植物生長調節劑中的一類,具有加速細胞分裂、促進細胞增大、分化和蛋白質合成,提高坐果率和促進果實增大的作用,常用的有氯吡脲、赤霉酸。這些都是我國農業部允許使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可用于西瓜、葡萄、獼猴桃等水果,起到改良果實生長狀態和品質的用途。
根據專家的解釋,使用了“膨大劑”的水果,即便使用過程中用量稍有控制不當,也是對人體沒有危害的,不過會影響口感。河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李青云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解釋說,使用膨大劑后,果實個頭增大,但果實發育時間沒有延長,甚至有時還會縮短果實發育時間,因此果實中積累的營養物質不會增加,還有可能減少。果實中的糖、酸、揮發性芳香物等物質對果實口味影響最大,這些物質的單位含量減少,直接后果就是導致果實味變淡。
對于網上流傳的“鑒別膨大劑水果的一些方法:瓜果超大,顏色鮮亮像假的,通常就是使用了膨大劑”,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分子生物學博士郗旺表示,這種說法不準確,瓜果的大小、顏色因品種和生長環境的不同而差異很大。因此,不能僅靠大小和顏色來鑒別是否為“膨大劑水果”。
火龍果

據了解,種植戶使用膨大劑等植物激素,主要是為了讓蔬菜水果提早采摘和上市,提高蔬果的“賣相”以便獲得更大利潤。所以,消費者在購買水果時,不要圖新鮮買提前上市的水果,而是要買應季的水果。
膨大劑被指存在濫用現象
氯吡脲、赤霉酸在我國屬于等級允許使用的農藥品種,按要求農藥標簽上會標明規定的用藥時期、用藥劑量和施用方法,以及適用范圍和安全間隔期。但有業內人士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行業內種植過程中濫用膨大劑的現象很嚴重。因為大顆飽滿的水果賣相更受歡迎,農戶們便對膨大劑產生依賴心理。”
“我認為應該讓水果自然生長,而非利用膨大劑干擾。”維吉達尼創始人劉敬文表示,以葡萄為例,土壤供給單顆葡萄的養分是差不多的,而膨大了的葡萄自然營養不夠支撐,口感也就差強人意。在其看來,膨大劑影響水果本來味道是業界的共識。
劉敬文表示,行業內還有更讓他擔心的問題。雖然美國、日本等許多發達國家將“膨大劑”列入不需要進行毒性管理的豁免物質清單,其殘留量甚至不需要制定安全限量標準,但是其銷售的水果會標明生產過程中使用的農藥的種類與劑量,這是我國行業內缺失的環節。
“我覺得消費者的知情權很重要。膨大劑僅僅是一項指標,還有除草劑、重金屬等,這些都是消費者有權知曉的。另外,雖然水果品種是多元的,但是民眾可選擇的范圍卻很有限,市面上95%都是加了‘膨大劑’的水果,大家已經不知道水果原本該是什么樣子,這樣怎么可能有自己的選擇?”劉敬文說。
南方日報記者 趙兵輝
實習生 張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