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侯偉生報道: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制的控制水果果實采后病害的生物技術項目日前在廣東省汕頭市通過成果鑒定。由該成果延伸的產業化項目落戶汕頭保稅區。投產后,該項目系列產品年可創產值5億元。
我國是一個水果生產、銷售大國,但一直以來存在水果果實腐爛嚴重的情況,每年水果果實因腐爛造成的損失達300億元。據了解,由于果樹的生產都遠離城市,而且同類水果果實成熟期也相對集中,帶來了市場的供求矛盾,因而需要有一定的貯藏和運輸周期來緩解這一市場需求。但是,在此期間大量集中的采后果實發生的失水、萎縮、腐爛等問題相當嚴重。在發達國家有10%至20%的新鮮水果損失于采后的腐爛;而缺乏貯運冷藏設備的發展中國家,其腐損率高達40%至50%。
控制水果果實采后病害的傳統方法是使用化學農藥。然而,長期使用化學藥劑已經導致許多病原菌產生了抗藥性,使得化學農藥的防病效果降低,使用濃度逐年增高。同時,高濃度的使用農藥不但污染環境,果實表面的殘毒超標也威脅著人類健康。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率先在國際上開展了控制水果采后病害的生物技術及機理研究。經過近5年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分離、篩選和應用拮抗菌的技術體系,獲得了對蘋果、梨、桃等水果主要病害有明顯抑制作用的生物拮抗菌。該項目相關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申請了4項國家發明專利,使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據了解,這種新型果蔬保鮮生物制劑的產業化、市場化,能夠高效防止農林產品的采后腐損,達到保質保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其環保、無毒無害的特性將打開我國農林產業走進國際市場的“綠色壁壘”。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4年01月29日 第二版)
(記者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