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明星創業公司——凍品互聯,近日悄無聲息地走入生鮮電商的“死亡名單”。其實,近兩年來,已有十幾家生鮮電商陸續倒下。號稱千億范圍的生鮮電商,往常洗牌已接近序幕。業內以為,“戰場”上活下來的,今年有望迎來迸發式增長,這個燒錢的行業行將迎來轉折點。
明星電商悄無聲息破產
近日,朋友圈里傳出了生鮮電商凍品互聯破產的音訊。記者查詢發現,這家生鮮電商的“死亡”其實已有數月,只是并未遭到人們的關注。中國法院網去年9月20日發布的一則破產公告顯現,目前凍品互聯(北京)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債權已確認終了,破產清算程序正在推進。
凍品互聯成立于2014年,是國內首個凍品食材的挪動b2b電商平臺,為中小餐飲商戶提供每日的凍品食材,其中主要是肉類。平臺經過與市場上的一級供貨商協作,減少商品在市場上的流通環節,也讓商品更快、更廉價地從產地抵達用戶手里。
凍品互聯還曾是生鮮電商范疇的一家明星創業公司。2015年的報道顯現,凍品互聯在2月取得德沃基金百萬天使投資,6月取得安芙蘭基金和梅花基金數千萬pre-a輪投資,年底a輪融資。“十個月融資三輪,這速度也是夠快的。”凍品互聯創始人、ceo黃瑋惟曾公開表示,“好的項目融資不難,不要太糾結估值之類的東西,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
只不過好景不長,隨著競爭的加劇,成批的生鮮電商平臺陸續進入“死亡名單”。有統計顯現,僅2016年至2017年,就有鮮品匯、搶鮮購、原本便利、許鮮等約15家生鮮電商平臺倒閉。
電商“藍海”遭嚴酷洗牌
生鮮是電商中門檻最高、請求最高的品類,同時也是復購率高、市場想象空間最大的品類。正因為如此,生鮮被稱為電商細分范疇的最后一片“藍海”。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此前預測的數據顯現,2017年年底行業范圍將達到1650億元。淘金者進進出出,洗牌成為過去兩年的主旋律,出局者并不少見。
記者與凍品互聯前ceo許路禾聯系,但對方對破產之事暫不愿多談,表示,“這個事情放到法院判決以后溝通為妥。”
一家生鮮電商平臺的相關負責人分析以為,生鮮電商最關鍵的是商品、物流和供應鏈三個方面,“生鮮商品損耗高,對物流體系請求高,上下游供應鏈松散難以把控。”在這位負責人看來,一些范圍小的平臺,一年也賣不了多少貨,根本就沒有議價能力,不可能有競爭力。
而更重要的是,生鮮電商物流配送體系,不同于常規標準商品,不能沿用原來的體系,幾乎都是從0到1搭建起來的,“這就要花費很多時間、資金,如果哪一步不合適,就等于完全白扔了。”這位業內人士以為,生鮮電商燒錢幾乎人所共知,小平臺倒下很可能是資金撐不住了。
扭虧為盈拐點有待驗證
“生鮮電商的高死亡率也證明了,這絕對不是小玩家能隨意參與的游戲。”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以為,生鮮電商需要包括供應鏈、平臺、營銷、大數據、物流、金融在內的生態力量。
就在上月,騰訊入股永輝旗下超級物種,而在去年阿里巴巴、京東等巨頭也入局生鮮電商,使得這片市場的格局逐漸明朗,形成“雙超多強”的格局,即以阿里系與“京騰系”兩大巨頭,和以中糧我買網、原本生活、愛鮮蜂、每日優鮮等平臺為代表的“多強”,此外還有諸多小生鮮平臺在夾縫中艱難生存。
實際上,受政策大環境、用戶滲透率上升、模式確定、標準化程度提高、倉儲冷鏈物流技術發展等因素的影響,以及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的帶動下,剛剛過去的一年,是生鮮電商整個產業鏈開始成熟的起點。同時,生鮮電商行業目前也進入最危險的淘汰階段。曹磊以為,2018年將會成為生鮮電商扭虧為盈的黃金時代。“活下來的企業有可能迎來迸發式增長。”
“現在看,生鮮電商洗牌已經差不多了,活下來的模式也各不相同。”上述生鮮電商平臺的相關負責人以為,今年生鮮電商可能會百花齊放,但究竟效果如何,能否實現盈利,仍有待市場的驗證。
(責任編輯:施曉娟)
東莞首宏蔬菜配送公司
服務熱線:134-804-11888
聯系人:蘇首宏
電子郵箱:815665333@qq.com
QQ:815665333
網址:www.hflo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