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來早,萬象始更新。
在山東莒南縣的廣袤田野上,“噠噠噠”的農機作業聲不絕于耳,農機正忙碌地開溝起壟。放眼望去,小麥整齊排列,果園里的果樹已探出嫩綠的芽苞,大棚內的菜苗更是生機蓬勃,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而在內蒙古突泉縣,準備前往北京務工的村民們一大早就坐上了免費專車。他們從家門順利上車門,一到北京就能吃上熱氣騰騰的餃子,在這溫情的氛圍中開啟新的奮斗征程。
我國擁有14億多龐大人口,其中9億多人長期居住在城鎮,近5億人生活在鄉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如何妥善處理好工農關系以及城鄉關系,成為了至關重要的關鍵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著力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順應人口流動趨勢,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城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體化”“更好發揮縣城連接城市、帶動鄉村作用,率先在縣域內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這些重要指示為我國城鄉融合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開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行動起來,扎實推進春季田管和春耕備耕工作,為全年的穩產保供筑牢堅實基礎;努力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不斷完善保障政策,讓城市變得更加溫暖、更具包容性;大力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積極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城鄉之間呈現出活力滿滿、干勁十足的良好態勢。
強化要素支撐,助力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絕不能出現“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這種不協調的局面。要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就必須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讓農業變得強大起來,讓農村變得美麗起來,讓農民變得富裕起來。
農業強,首要的是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供給保障能力必須強大。
在黑龍江肇東市向陽鄉中心村,盡管屋外的冰雪尚未完全融化,但種糧戶劉立偉早已開始謀劃:“今年怎樣才能讓玉米產量再上一個臺階。”去年,他家的20畝玉米,每畝收成達到1900斤,糧食賣給附近的食品公司后,到手的純收入有2.4萬元。
老劉的愿望與中國農業大學肇東實驗站站長陳永的計劃不謀而合。今年,陳永帶領團隊準備在向陽鄉開展旱地(玉米)的土壤水分和養分全剖面監測試驗,大力推廣加大大壟雙行密植水肥一體化技術,希望通過實用技術幫助鄉親們提高玉米單產。
產量提高了,更要確保農產品賣得好。在肇東,當地按照產業圖譜精準定位,一家家玉米深加工企業不斷涌現,填補了全產業鏈的空白。肇東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叢譯鋒表示:“今年要全力打造玉米生物制造領域產業創新策源地,加速將玉米原料供給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發展優勢。”
從肇東這一區域可以窺見全國的發展態勢。開年以來,為了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一系列增量政策接連推出,要素支撐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從生產方面來看,當前,在田的冬小麥和冬油菜長勢總體良好,但也面臨著苗情復雜、田管任務重、氣象災害不確定性大、病蟲害呈偏重發生趨勢等諸多困難。農業農村部提出,要環環緊扣推進春耕備耕重點工作,堅決打好奪取全年糧油豐收的第一仗。
糧食生產離不開完善的基礎設施。今年我國將加大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中長期信貸投放力度,重點投向高標準農田和水利建設、現代設施農業等重大項目。
從生活方面來看,今年春節,不少鄉親過了一個充實而忙碌的新年。縣域市場呈現出紅紅火火的景象,鄉村大集獨特的鄉土味吸引了不少城里的“粉絲”;農貨直播間里爆款農產品頻出,讓快遞站點在假期也忙個不停。
商務部等9部門印發行動計劃,提出要完善城鄉商貿流通網絡,實施農村市場升級工程;國家郵政局表示,今年將加快推進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讓“快遞進村”向縱深發展。
從增收方面來看,2024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119元,增速繼續快于城鎮。農業農村部表示,今年將繼續在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方面下功夫。
各地紛紛制定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目標:吉林省提出實施農民工資性收入提升行動,力爭工資性收入提高20%以上;海南省明確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5%左右;云南省提出實施新一輪促農增收三年行動,確保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規模保持在320萬人以上。
堅持以人為本,讓農業轉移人口留得下、融得進
夜幕降臨,河南省新鄉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劉家羊肉鮮湯四季燒烤店里,店主劉洋開始忙碌起來。4年前,他帶著家人來到城里創業,開起了這家小店。這兩年生意越來越好,家人也都在城里安頓了下來。
曾經讓劉洋憂心的看病、上學兩件“心頭事”如今都得到了妥善解決。“過去買的新農合,現在全市定點醫療機構都能用。”如今,劉洋的女兒在公辦寄宿制完全中學念高二。他感慨地說:“解決了孩子上學問題,奮斗起來更安心。”
據了解,為了滿足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入學需求,新鄉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范區近3年在城區新建了3所公辦學校,簡化了入學流程和證明材料,確保隨遷子女應入盡入、享受同城同待遇,并將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納入財政保障范圍。
進了城、能留下,這一直是許多外出務工人員的心愿。從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到保障隨遷子女入學,再到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城市堅持以人為本,大門越開越大,越來越多像劉洋一樣的農業轉移人口能夠進得來、留得下、融得進。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城鎮化率為67.00%,比上年末提高了0.84個百分點。
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目前仍有1.7億進城農民工和隨遷家屬尚未在城鎮落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員葉興慶認為,應圍繞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著力完善相關體制機制,“關鍵是要通過提高公共服務覆蓋的廣度和深度來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和安全感。”
在完善保障方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10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服務保障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進一步放開放寬城鎮落戶限制,推動有意愿的進城農民工在城鎮落戶。
國家醫保局明確要求,各地要落實持居住證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工作,放開非本地戶籍的靈活就業人員在常住地、就業地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戶籍限制。
在提供均等服務方面,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在2024年全國建設籌集172萬套(間)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公租房的基礎上,2025年將繼續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幫助新市民、農民工等實現安居夢想。
今后5年,江蘇省將圍繞就業、教育、住房、社保等群眾關心的“心頭事”,出臺一系列便民措施,力爭讓90%以上的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率達85%以上,努力讓進城“新市民”留得住、過得好。
暢通工農城鄉循環,讓縣城成為連接城鄉的樞紐節點
縣域作為連接城市和鄉村的重要紐帶,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切入點。
從湖南省長沙縣中心出發,驅車不到40分鐘,就可以抵達青山鋪鎮天華村。這里村落處處展現出自然生態之美,時不時能看到城里的游客在享受悠閑的“慢游”時光。
村民彭均干過去一直在外跑貨運,看到老家人氣越來越旺,2023年底他毅然回鄉做起了咖啡師。他說:“米釀拿鐵和竹香烏龍拿鐵,一個周末能賣100多杯。”
臨近飯點,不遠處的土菜館里飄出陣陣鍋氣。店主展大姐利用自家閑置農房開起了農家樂,每月營業收入可達5000多元。
產村景完美融合,2024年青山鋪鎮共接待游客50余萬人次,旅游收入超過500萬元。
在長沙縣,火爆的不僅僅是文旅業。數控磨床產業集群入選年度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101家種業企業,全產業鏈年銷售額超40億元;以茶葉為主導發展生態農業,金井鎮串聯起一條覆蓋城鄉的“增收致富鏈”。
《2024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00億元的“千億縣”增加到59個,GDP總量達到9.6萬億元,占全國比重達到7.6%。
各個縣域的資源要素不同、產業發展各具特色,這些縣域小城的發展故事,充分折射出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活力。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張紅宇認為:“縣城不僅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樞紐和依托。既要用新的思維、新的方式,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也要統籌規劃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和人居環境治理。”
上接城市,以工促農、要素聯動,推動縣域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
在重慶城口,以高山生態豬肉為原料的老臘肉是當地農業產業的一張亮麗名片。今年,城口縣提出因地制宜發展山地特色產業,通過延鏈補鏈強鏈,推動老臘肉全產業鏈產值達到35億元。
廣東云浮將堅持縣域產業集群化發展,培育發展金屬智造、綠色建材、現代農業三大千億元產業集群,主動承接珠三角產業的有序轉移。
下連鄉村,推動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加快向鄉村延伸覆蓋。
目前,我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5%左右,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收運處理的行政村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超過45%,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也在不斷提升。
據了解,交通運輸部今年計劃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0.5萬公里,新增通硬化路較大規模自然村(組)1.24萬個,更好滿足農村居民的出行需求。到2025年底,全國50%的縣將建立“教聯體”,超90%的縣市有望基本建成緊密型縣域醫共體。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轉化為真抓實干的強大動力。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必將讓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讓鄉親們的臉上綻放出更多幸福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