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于吉林省長春市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指出,要積極推進生態養殖的發展,強化農產品精深加工以及食品細加工,把“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的文章做足做活,以此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這不僅是對作為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的吉林提出的明確要求,更是對東北地區乃至其他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的殷切期望,為各地加快推動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指明了方向。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多次前往東北地區開展調研,三次親自主持召開高規格座談會,為東北振興精準把脈、規劃路徑,投入了大量心血。東北地區是重要的農業基地,總書記始終高度關注農業現代化。早在2016年5月考察黑龍江時,他就強調要“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其中包含了抓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重要指示。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再次強調要“踐行大食物觀,合理開發利用東北各類資源,積極發展現代生態養殖”,“協同推進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展農業發展空間,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體現了對東北農業發展的深切期望,同時深刻闡述了做足做活農業“從頭到尾”文章的重要性以及具體路徑。
那么,什么是“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呢?通俗來講,“糧”“畜”“農”的生產處于前端,“食”“肉”“工”的加工處于后端。為什么要做足做活“從頭到尾”的文章呢?只有實現“從頭到尾”的融合發展,才能使效益和價值達到最大化。如果僅僅是售賣原糧、原料和初級產品,只專注于農業種養,而不在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延長產業鏈方面下功夫,一方面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另一方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也會受到極大限制。要擺脫農業資源量大但產業鏈短、前端強后端弱、頭尾脫節的被動局面,將資源優勢、糧食優勢、農業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富民優勢,就必須以“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為切入點,將一二三產業“從頭到尾”進行融合,通過精深加工轉化,讓農業從單純的種養生產向加工等二三產業延伸,不斷拉長農業產業鏈,挖掘產業全鏈條的增值潛力。
實際上,不管是“糧頭食尾”,還是“畜頭肉尾”,本質上都是“農頭工尾”。農業與工業的深度融合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大趨勢。做足做活“從頭到尾”的文章、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是推進三產融合發展、促進農產品價值鏈提升、帶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關鍵所在。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農產品加工轉化和增值水平持續提高。2023年,全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企業超過9萬家,全行業營收達到20.3萬億元,農產品加工業正逐步成為國民經濟最具活力的支柱產業之一。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農產品加工產業鏈還不夠長,成果轉化還不夠充分,發展質量和效益還有待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是一個有機整體,涉及種植、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銷售、消費等多個環節。我們要用全產業鏈思維,堅持種養一起抓、糧肉一起抓、頭尾一起抓,從產業鏈的各個節點尋找增值空間,培育壯大農業特色產業集群,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要順應消費需求的變化趨勢,深入挖掘消費需求,圍繞消費者的深層次需求開展工作;要借助科技的力量,依托科技創新和現代生產工藝,對優質農業資源進行轉化和精深加工,帶動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
只有實現“從頭到尾”的融合發展、良性互動,才能推動農業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從“糧”到“食”,從“畜”到“肉”,從“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當人民群眾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時,農業產業必將實現高質量發展,億萬農民也必將獲得更好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