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三農”相關話題備受廣泛關注。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綜合各媒體平臺信息,梳理出“農業新質生產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鄉村全面振興”“糧食增產穩產”“農村民生改善”“鄉村文旅融合”這六大熱點關鍵詞。那么,網友們對這些關鍵詞有著怎樣的意見和想法呢?
熱詞一:農業新質生產力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全國兩會期間,來自三農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圍繞“農業新質生產力”積極建言獻策。從3月1日至11日,各媒體平臺上關于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信息總量達到89萬余條。
不少網友對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無人機植保、智能灌溉系統、生物育種等新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讓農田搖身一變成為“智慧工廠”,農民也成為了“科技達人”,為農業現代化注入了新的動能。部分網友關注農業新質生產力在生產實踐中的具體應用,以及如何將小農戶融入這一發展進程。他們認為科技不能只追求新穎,而要服務于農業,要讓農民認可、讓市場接受。關鍵是要把那些成熟的科技成果運用到農業生產中,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真正在田間地頭落地生根。此外,網友們還對如何科學界定“因地制宜”的標準展開了討論。我國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差異較大,不可能用一種技術模式解決所有問題。比如一些偏遠鄉村,農業生產方式依舊比較粗放,先進技術的推廣面臨諸多困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也不高。這就需要從政策、資金、人才等多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的推進機制,打通農業新質生產力應用的“最后一公里”。
熱詞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等方面持續用力。”從3月1日至3月11日,各媒體平臺上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信息總量近21萬條。
網友們肯定了近年來國家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方面所付出的努力,感受到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不讓一人掉隊”的民生溫度和發展決心。他們認為,穩住脫貧地區的就業增收,穩住農民農村的發展,社會大局就能保持穩定。一些網友關心過渡期結束后政策的變化、幫扶政策常態化轉型等問題。他們覺得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轉換過程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停滯不前,而要分類完善、持之以恒,不能讓脫貧群眾因為政策變化而失去保障。也有網友反映,部分地區幫扶產業存在“小散弱”的問題,脫貧勞動力就業不穩定、質量不高。當前不僅要關注整村整鄉的區域性風險,更要關注每一個有返貧致貧風險的群眾,做到精準監測、精準識別,讓幫扶措施更有效、更有針對性。他們希望未來能在政策支持、產業發展、就業保障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力度,讓脫貧群眾真正實現穩定增收,讓鄉村振興的步伐更加堅實有力!
熱詞三:鄉村全面振興
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要著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從3月1日至3月11日,各媒體平臺上關于鄉村全面振興的信息總量為18萬余條。
有網友表示,鄉村全面振興不能僅僅停留在口號上,必須落實到具體行動中。例如,如何讓農民真正實現增收,如何讓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如何吸引年輕人回鄉創業等實際問題,都需要切實加以解決。也有網友認為,鄉村振興既要增加農民的收入,也要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當前一些地區存在高額彩禮“娶不起”、豪華喪葬“死不起”等不良現象,建議結合地域文化特色,探索移風易俗宣傳的新形式、新手段,讓移風易俗深入人心,讓鄉村文明之風吹遍每一個角落。還有網友認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縣域經濟是主戰場。它就像一座橋梁,連接著城市和鄉村,既能承接城市的資源輻射,又能帶動鄉村的發展活力。但要避免“千縣一面”的問題,必須走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道路。同時,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也是一個重要問題,不是簡單地改變身份,而是要讓新市民不僅能進城,還要“留得住”“生活好”。
熱詞四:糧食增產穩產
在3月8日全國兩會的第二場“部長通道”上,農業農村部部長韓俊表示,今年糧食產量1.4萬億斤左右的預期目標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從3月1日至3月11日,各媒體平臺上關于糧食增產穩產的信息總量為17萬余條。
不少網友稱贊道,糧食總產量突破1.4萬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500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安全線,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有網友表示,雖然產量創新高,但我國糧食緊平衡的格局并未改變,人均糧食需求量增幅遠高于人口降幅,未來可能面臨基礎條件薄弱、土壤退化和產能下降等問題,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也有網友認為,在山區和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地方,應注重提高抗災能力、改善生產條件。同時,應建立公平合理的產銷區利益補償機制,讓種糧農民和糧食主產區政府不吃虧。網友們還認為,保糧食安全不僅僅是保障數量安全,還應考慮質量、營養、生態等方面的安全,讓農民增收的同時,也要滿足城鄉居民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在保障吃飽的基礎上,要升級為吃好、吃健康。
熱詞五:農村民生改善
多位代表委員發聲,希望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全國人大代表沈燕芬建議農民養老金與務農年限掛鉤;全國人大代表盧慶國建議降低新農合繳費標準;全國人大代表翟志海建議進一步提升農村教育師資水平。從3月1日至11日,各媒體平臺上關于農村民生改善的信息總量近12萬條。
在社交平臺上,不少網友留言分享家鄉的美好變化。他們看到家鄉從“村村通”公路到5G網絡覆蓋,從清潔村莊到美麗村舍,從家門口的社區醫院到鄉村文化禮堂,這些曾經只有城市才有的“標配”如今正逐步成為農村生活的新景象。網友們認為,農村養老、醫療、教育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很多農村老人因為對政策了解不足、參保意識不強、繳費能力有限,導致養老金待遇水平偏低,難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農民“年輕時怕看病、年老后愁養老”的雙重焦慮,確實需要更多政策支持來破解。特別是新農合,作為農村醫療保障的重要一環,其繳費標準對于一些困難家庭來說仍然是一個不小的負擔。農村學生“上學難”的問題,不僅僅是距離上的困難,更是教育資源不均衡的體現,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政策傾斜,吸引優秀教師到農村任教。
熱詞六:鄉村文旅融合
近段時間,以“悟空”“哪吒”為代表的中華文化IP持續“出圈”,激發了各地文旅新活力。“文旅融合”成為一些代表委員關注的話題。從3月1日至11日,各媒體平臺上關于鄉村文旅融合的信息總量近9萬條。
有網友感慨,最近幾年,鄉村旅游越來越有特色。不少地方通過挖掘鄉村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和農耕文化,成功打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旅游體驗。比如浙江、山東的一些“網紅村”,不僅風景優美,還能讓游客體驗到田園生活的樂趣,真正實現了從“種莊稼”到“種風景”的轉變。村民們也因此增加了收入。也有網友認為,農文旅融合不僅要讓鄉村變得更美麗,更重要的是要讓游客感受到鄉村的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像“村BA”“村跑”“村咖”這些創意活動,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還大大提升了鄉村的知名度。特別是蹭“哪吒”文化流量的做法,非常有創意。還有網友認為,要讓農文旅融合走得更遠,還需盤活鄉村閑置資源、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提升服務質量,讓游客們玩得舒心、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同時,整治旅游市場亂象也必不可少,不能讓一些不良現象破壞鄉村旅游的口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