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浙江大學以及中國海洋大學的研究團隊攜手合作,在海南陵水至西沙群島之間水深大約200米的陸坡區域,有了魚類新物種的重大發現——幽靈方頭魚。這可是首個由我國科研工作者發現的方頭魚科新物種,相關的研究成果已于2月12日在國際動物學雜志《生物鑰匙》上發表。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碩士研究生黃皓晨透露,方頭魚屬于重要的經濟魚種,因其頭部形狀如同馬頭,所以在不少地區,方頭魚還有“馬頭魚”的俗稱。
據了解,方頭魚在全球共有10多種,主要分布在印度洋 - 太平洋地區的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盡管方頭魚肉質十分鮮美,是漁業生產中常見的魚類,但由于它們普遍棲息在較深的海域,以往針對這一類魚開展的科學研究相對比較少。
研究團隊早在2021年就注意到,我國南海沿岸地區的一些魚市上,有一種形態和目前已知的所有方頭魚都不相同的疑似未知物種正在銷售。經過多方不懈努力,研究團隊最終在2023年成功采集到了該物種的標本,進而得以對其展開深入的研究。
論文第二作者、浙江大學博士研究生陳景軒介紹稱,研究表明幽靈方頭魚不僅在形態上與其他方頭魚存在差異,其遺傳分化程度也相當高。雖然目前該物種已知的標本均采集自海南陵水至西沙群島之間,但推測幽靈方頭魚在南海西北部的陸坡區域都有分布。
據悉,目前我國海域已知有分布的方頭魚已經達到了6種。此次發現的幽靈方頭魚全長能夠輕易超過40厘米,是近年來比較少見的中大型魚類新發現物種,同時也是首個由中國科研工作者發現并發表的方頭魚科新物種。對其生物學特性、演化過程等展開更進一步的研究,將有助于維護當地的生物多樣性以及漁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