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農產品質量平安是食品平安的源頭。據統計,每天我們吃的食品70%是鮮活農產品,食品加工90%以農產品為原料。從田間地頭、豬圈魚塘到農產品收購、儲運環節,農業部門正以“最嚴謹的規范、最嚴厲的監管、最嚴厲的處分、最嚴肅的問責”回應大眾關切,努力保證“舌尖上的平安”——
“依據英國經濟學人智庫發布的《2017全球食品平安指數報告》,中國在113個被評價國度中綜合排名第45位,其中在食品質量與平安一項排名第38位,處于中上等程度。作為發展中國度,能到達這樣的食品平安保證才能,實屬不易。”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平安監管局局長廣德福通知記者。
農產品質量平安是食品平安的源頭。5年來,農業部門以“最嚴謹的規范、最嚴厲的監管、最嚴厲的處分、最嚴肅的問責”回應大眾關切,努力保證“舌尖上的平安”。
監管強調零容忍——
5年查處17萬余起問題
民以食為天,農產品質量平安是各國都要面對的問題,其能否合格也有著客觀規范。中國工程院院士、食品科學檢測技術學科專家龐國芳說,業內評價一個國度農產品質量平安程度,主要看3條:一看上市農產品是不是契合食用農產品平安規范。這是最根本的,也是各國通行的做法。二看發展趨勢,是越來越好還是越來越差。三看監管程度,即能否及時發現和查處問題。
對照上述3條,不難發現,我國農產品質量平安情況穩中向好。從規范來看,制定農藥殘留限量規范5450項,獸藥殘留限量規范2087項,根本掩蓋我國常用農獸藥種類和主要食用農產品,制定發布農業行業規范5704項,根本完成了“有標可依”;從趨勢來看,與本世紀初相比,蔬菜、畜產品、水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已從約60%提高到96%以上。
“以農藥監管為例,2017年6月份實施的新版《農藥管理條例》,將工信部、質檢總局承擔的農藥生產企業定點核準、生產批準證書、生產許可的職能劃歸農業部門,由一個部門負責生產、登記、經營、使用的全過程監管。”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曾衍德說,從多頭管理到統一負責,監管部門的權責更明確,監管手段更強。
很多人注意到,新版《國度職業分類大典》中出現了“農產品質量平安檢測員”的字樣。這是農產品平安監管隊伍不斷壯大的表現。截至目前,在監管體系方面,全國所有省(區、市)、88%的地市、75%的縣(區、市)、97%的鄉鎮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平安監管機構,落實監管人員11.7萬人;在質檢體系方面,國度投資130億元,建設了各級質檢機構2770個,檢測人員達3.5萬人,根本完成了部、省、地、縣全掩蓋,檢測才能迅速提升。
“對農產品質量平安問題要零容忍。”廣德福介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了食品平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司法解釋,把生產銷售使用禁用農獸藥、收購販賣病死豬、私設生豬屠宰場等行為納入了刑罰范圍。農業部集中力量實施了農藥、“瘦肉精”、生鮮乳、獸用抗菌藥等專項治理行動。5年來,全國各級農業部門共查處各類問題17萬余起,查處案件6.8萬件,有效形成執法監管的震懾力。三聚氰胺連續8年監測全部合格;“瘦肉精”監測合格率處于歷史最好程度,根本打掉了地下“黑窩點”和生產經營鏈條;高毒農藥和禁用獸藥得到較好控制,區域性、行業性問題得到有效遏制。
投入品力求低風險——
農藥用量連續3年負增長
農藥、獸藥分別是種植業、畜牧業的重要投入品,也是大眾關心的重點領域。“高毒農藥正在加快退出,力爭5年內全部禁用。”曾衍德日前說,我國正在使用的12種高毒農藥,依據風險大小和替代產品生產使用情況,將加快淘汰進程,以降低農產品的質量平安風險。他表示,既要防控高毒農藥風險,又要選擇適用的農藥,這是一對矛盾。解決之道,一是在現有農藥中篩選一批可替代高毒農藥的產品,二是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低毒高效農藥研發。
事實上,2002年以來,農業部在開展風險評價的基礎上,已禁用了22種高毒農藥,高毒農藥占登記產品比例從2007年的35%降到了2017年的2%以下。同時,實行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專柜銷售、實名購買、購銷臺賬,并禁止通過互聯網經營銷售高毒農藥,嚴厲限制高毒農藥使用,不得用于果菜茶生產。
加快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是嚴把農藥投入關的另一方面。2011年開始,農業部門開展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補貼試點,組織專家制定低毒低殘留主要農藥名錄,指導各地因地制宜選擇使用,替代高毒高殘留農藥。同時,各地也集成了一批配套的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生態調控等病蟲綠色防控技術模式。目前,全國農藥使用量已連續3年完成負增長,2017年農藥利用率到達38.8%,比2015年提高2.2個百分點,相當于減少農藥使用量3萬噸(實物量)。
現代養豬能不用獸藥嗎?獸藥使用情況如何?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所長才學鵬說,人生病了需要吃藥,或者打預防針預防疾病。同理,動物也要打疫苗防病,生病了需要用藥物治療。生豬養殖一旦由外界致病微生物引起發病,必要的治療用藥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在美國、歐盟等養殖技術發達經濟體也是如此。我國是世界上生豬存欄量最大的國度,今后使用獸藥仍然是生豬疫病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
“我國從未批準過激素類藥物用于動物促生長,已批準的激素類藥物主要用于治療種畜繁殖和產科疾病,這與歐盟的規定是一致的。截至目前,農業部只批準了土霉素等10多種抗生素可作為藥物飼料添加劑使用,并嚴厲規定了使用的動物種類、用法用量、停藥期等,規定內容與國際規范根本接軌。”才學鵬表示,依據《動物防疫法》和《獸藥管理條例》,動物養殖過程中用藥須遵守相關規定。要嚴厲按照獸藥規定使用獸藥,嚴厲執行停藥期規定。養殖場戶要建立規范的用藥記錄。
農產品瞄準高質量——
監測合格率到達97.8%
數據顯示,我國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連續5年穩定在96%以上,2017年到達97.8%,比2016年提高0.3個百分點,農產品質量平安形勢保持穩中向好的態勢。各地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三品一標”農產品總數達12.1萬個,跟蹤抽檢合格率到達98%以上。一大批優質平安的農產品擺上了超市貨架和百姓餐桌,更好地適應了居民多元化的消費需求。
奶制品可謂牽動著每個家長的心,是消費者最關心的農產品之一。正如一頭奶牛的成長史,我國奶業曾經弱小,但一直堅持前行。在經受了2008年的陣痛之后,奶牛養殖場戶以優質平安為核心目標,集中力量建設現代奶業,取得了突出成效。中國奶業協會發布的《中國奶業質量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生鮮乳乳蛋白率抽檢平均值3.2%,乳脂肪抽檢平均值3.8%,分別高出生乳國度規范0.4個和0.7個百分點,到達發達國度程度。三聚氰胺等違禁添加物抽檢合格率連續9年保持100%,生鮮乳抽檢合格率99.8%,質量程度處于歷史最好時期。
“奶牛場、奶站、運輸車是奶業質量平安的三個重點環節。”農業部畜牧業司副司長王俊勛說,目前全國有8100多個奶牛場、5400多個生鮮乳收購站和5200多輛運輸車,全部納入監管,持證經營。農業部門在全國運行奶站和運輸車監管監測信息系統,實時掌握奶站和運輸車的運行和變化情況,對全國所有奶站和運輸車完成精準化、全時段管理。經過近年的發展,我國奶業已完全具備生產優質平安產品的才能,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
貝類是我國重要水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同時,貝類自身風險隱患也大,極易引起急性中毒。貝類產品質量平安值得高度重視,已成為我國水產品中唯一單獨制定管理辦法的種類。農業部每年安排700多萬元用于貝類產品監測,加強對貝類重金屬的監測預警,依據監測結果及時發布預警,采取暫時性關閉采捕區域等緊急管理措施。2017年各地對貝類養殖區實行了劃型,其中一類養殖區63.1萬公頃,占95.9%。這顯示,我國海水貝類養殖環境總體較好,貝類質量平安程度明顯提升。
業內表示,盡管質量平安情況總體較好,但由于農業生產方式還顯粗放、市場秩序尚不規范、道德誠信亟待加強,農產品質量平安隱患仍然存在,即使是0.1%的比例,其絕對數依然不小。我國既是發展中的農產品大國,又是小而散的生產格局。以畜牧業為例,從消費看,全國每天要消費2.2億公斤肉、7700萬公斤雞蛋和1億公斤牛奶;從生產看,養殖戶群體龐大,散養仍占相當比例。與此同時,消費者對“吃好”的要求日益升高。當前,農業發展已經到了從數量導向轉為質量導向的節點,生產者過去片面強調數量的觀念亟待改變。
(責任編輯:佟明彪)
東莞首宏蔬菜配送公司
服務熱線:134-804-11888
聯系人:蘇首宏
電子郵箱:815665333@qq.com
QQ:815665333
網址:www.hfloge.com